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党建园地>> 理论之窗>> 正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上)
2018年04月16日 00:00 党委组织部 点击:[]

新时代、新使命、新目标、新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包含着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具有显著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报专门约请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撰文三篇,讨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今天刊发第一篇,敬请关注。——编者政治首要:

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

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强调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首先用政治眼光看待一切问题。无论是从全面从严治党入手治国理政,还是强调党领导一切,或是对党员干部提出增强“四个意识”等要求,皆是如此。

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也注重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市场经济的出现促进了市场力量的生长,随着市场力量的生长,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使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不断增强。因为市场力量的生长,会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体、自主、平等、民主和参与意识。随着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不断增强,便内在地要求政府转变传统职能,即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主导作用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巨大成就,与这三种力量的整体协调、正确发挥、形成合力有关。党政主导力量,使我国能集中资源和力量办成许多具有国内外积极影响力的“大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市场配置力量,把民营企业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主体力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以其辛勤劳动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也体现在他们是城市、农村及各行各业的具体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正因为如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党、国家、市场、人民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领导、市场配置和人民主体的协调并形成合力,是中国成为强国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三大根本支柱,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并拥有国际话语权的三大根本支柱,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本质特征。

历史思维:

历史方位——奋斗目标——施政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确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定位;在一定的历史方位中确立奋斗目标,就是定标;选定实施目标的方略,就是定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定位——定标——定法”的治国理政思路。

在新的历史方位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要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首先要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处来、现在何处、走向何方。这一历史方位,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非常重要,关乎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要在新的历史方位,围绕根本主题,确定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一般来说,历史方位不一样,提出的奋斗目标、时代课题往往不一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格外注重并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在关键时候、关键场合,他都着重强调中国梦的思想。这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问题上的紧迫感、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又强调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中国道路担当“实现路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又强调中国精神担当“精神支撑”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担当“根本依靠”角色。在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和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国际视野中,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一切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依靠伟大斗争来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它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

因此,定位——定标——定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历史思维体现出的本质特征。

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顶层设计——凝聚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他鲜明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来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治国理政中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并在整体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答这一历史性课题,需要确立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法。这种哲学思维方法,在习近平总书记那里可概括为“战略辩证法”。战略辩证法,指的是在战略谋划和实践中运用辩证法,或把辩证法运用于战略谋划和实践中,在战略中有辩证法,在辩证法中有战略。它要求对事物作全新思考,对结构做全新调整,对活动做全新谋划,进而寻找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首先是一个战略性课题。战略性课题就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来分析。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有许多矛盾需要有效化解,有许多关系需要正确处理,有许多难题需要积极破解,这就需要确立辩证思维。综合起来就是战略辩证法。在治国理政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和谋划,如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及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读懂了这里面的哲学思想,才能真正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对治国理政进行顶层设计。我们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这就需要注重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对“四个伟大”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精准研判实际,作出科学决策,确定正确理念,选定奋斗目标,制定行动方案,部署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历史发展、时代发展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运用哲学思维,注重对“四个伟大”进行顶层设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凝聚力量来实现奋斗目标。在社会阶层、利益主体、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发展理念蕴含的共创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最大公约数”来凝聚力量,为实现诸多的顶层设计提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韩庆祥 作者系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