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综观这十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讲话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的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真总结近十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实践成效、历史地位等,对于继往开来,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更加准确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及其思想是在2003年提出的,到今天已经有十个年头。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最重要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
党中央多次对这一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作过阐述。比较重要的阐述有三次。第一次是在2003年的“非典”之后。200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第二次是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胡锦涛同志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大会高度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将这个评价写入党章。
这表明,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在不断提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作为指导思想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涵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完全可以包括其他理论和战略思想,完全可以作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定位,来表述。这样,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运用党的指导思想,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也更加简明而科学。
更加全面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和经验
十年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贯彻和落实,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一,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国内外实践都证明,“乱发展无道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深刻改变了我们过去的抽象发展观,树立起具体发展观。它告诉我们,发展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要坚持科学发展,反对非科学发展。具体说来,它使得我们的发展观念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破除“以物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破除“片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三是破除“不协调发展”、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四是破除“不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有这些,包括新的话语、概念的提出,都使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种新境界。
第二,极大地转变了我们的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理念,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证明,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会造成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会出现发展的短板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也进一步昭示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好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即我们的发展方式正在从以物为本(主要是以GDP为本)的发展向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具体来讲,我们的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从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三是从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四是从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通过这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都在不断提升。
第三,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发展体制。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近十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建设的体制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政治建设的体制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按照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通过制度安排、完善机制,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等。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大大拓宽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十年来我们的发展道路逐步拓展,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连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建设,又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涵。具体来讲,我们创新了许多方面的发展模式。比如,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正在向城乡一体发展模式转变。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革命性的大变革,将深刻改变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又如,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经济增长格局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还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上这四个方面,既是成果,又是经验,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当然,根据不同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总结出更多的成果和经验。
总之,通过近十年的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们的生活水平等显著提高,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发展和实施是完全正确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全面总结这些成果和经验,并用于指导未来的发展,应当是全党同志特别是理论工作者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