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英雄张富清逝世 享年98岁
深藏功与名 一生跟党走
张富清穿着老式军装敬军礼(2019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战争岁月,他冲锋陷阵、九死一生;和平时期,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手握赫赫战功,却又质朴平常,伟大和平凡这对看似矛盾的特质在他身上自然交融,他用一生诠释了怎样做一名党的好战士。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原西北野战军359旅战士、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
2022年12月20日23时15分,张富清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8岁。60余载深藏功名,从陕西到湖北,从部队到地方,任凭时空变迁,初心始终不变,老英雄张富清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写就了传奇一生。
“他的事迹不需要任何润色,只要忠实地还原,就能够感天动地”
从尘封多年到广为传颂,张富清的事迹得以重见天日,源自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
2018年12月5日,来凤县政协常委、时任来凤县委巡察办主任邱克权与同事张健全等谈起退役军人信息登记的事。张健全无意中说起自己的父亲张富清也是退役军人,并在战争年代立了很多战功,自己几天前替父亲进行信息登记才刚刚知晓。
登记时,张健全带去了一个红布包裹,里面有3枚奖章、1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1本立功证书。立功证书上写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荣获西北野战军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他有这么大的功劳,在来凤实属罕见,为什么县里没有任何记载?”邱克权查阅了县志,搜索了奖章、立功证书等相关信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向张健全表达了想要挖掘并宣传老人事迹的想法。随后,以县委巡察办的名义向来凤县委提交了《关于张富清老人相关情况的报告》:“老人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过着清贫的生活,从没有向任何人提及他的事迹,也没有向任何人展示过他的军功章……”
县委高度重视,随即要求宣传部门积极宣传相关事迹,可过程却一波三折。张富清认为退役军人信息登记是组织的要求,出于对组织的忠诚,他拿出了压在箱底从不示人的过往,但要宣传他的事迹,则认为没有必要,始终不愿接受采访。
转眼便是新年。2019年春节后,几位省报记者前来核实情况,为了说服老人接受采访,大家商量后请张健全对父亲说:“明天省里要来人,了解你过去战斗中的一些事情。”张富清一听,认为是组织上的要求,欣然同意。
采访非常顺利。除了听力稍差,老人思维敏捷、吐词清楚,不仅清晰讲述了永丰战斗的过程及相关经历,对几名记者的提问也对答如流。报道在省内引发巨大反响,老人却很不高兴,质问儿子为什么要欺骗他,张健全别无他法,只好默不作声。
面对之后的采访邀约,老人一律谢绝。很多人给他做工作,劝说他把事迹讲出来,这是为国家做贡献。老人因此被打动。2019年2月至7月,已经95岁高龄的他,克服病痛,接受了四五十场采访,有些甚至是在住院期间完成。
邱克权告诉记者,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为避免媒体记者因同一问题重复性采访,每次采访前,他都会事先向记者介绍相关事迹。他为此做了大量幕后工作,整理采访内容,查阅史料及相关档案资料,对一些存疑的地名、人名、时间等进行核实。“我相信,他的事迹不需要任何润色,只要忠实地还原,就能够感天动地。”
面临选择,他考虑的从来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组织需要什么”
是什么让他深藏功名60余年,连自己的子女都不说?是什么让他在战争中历经生死考验始终一往无前?是什么让他在贫困山区一心为民造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什么让他一辈子淡泊名利,永葆初心本色?是什么让他始终不忘党恩,紧跟党走?
张富清老人的传奇经历,让邱克权产生了无尽的思考。经过近四年持续不断地发掘和思索,邱克权有了答案:“对党绝对忠诚,对党那种崇高而坚定的信仰,是他可以为党的事业献出一切的根源。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他之前种种非同寻常的举动才解释得通。”
张富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翻开他的人生字典,六个词贯穿一生——“选择”“突击”“奉献”“执着”“忠诚”“清廉”。如果再精炼一些,那就是“朴实纯粹”。
生与死、国与家、公与私,张富清一生面临多次选择。1948年,选择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底,选择入朝参战;1954年底,选择复员转业到贫困山区工作;1961年,国家精简人员时,他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第一个砸了妻子的“铁饭碗”……在驻队、抗旱、筑坝、修渠、修路等工作中,他总是选择最苦、最难、最险的上。面临选择,他考虑的从来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组织需要什么”。
“突击”,是另一个关键词。战争年代,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为党和国家牺牲也是光荣的。”和平年代,他又说:“面对困难,党员就要迎难而上,我死都不怕,难道还怕苦啊?苦,我更不怕了!”
“突击队就是用身体来消耗敌人的锐气和弹药,炸掉敌人碉堡,为主攻部队扫清障碍。突击队员往往是有去无回,万死一生。”在老人看来,突击就该有这样的觉悟。1948年,他一次次报名参加突击队,用生命为后续部队杀出一条条血路。1950年,他随部队进入新疆喀什草湖地区,成为屯垦戍边开创“军垦第一犁”的突击者。1954年底,他担任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的“突击队员”,来到了鄂西深山。1960年至1977年,在三胡区石桥半山湾、三胡区狮子桥刘家坝、革勒车二龙山、卯洞公社高洞管理区修水渠、修电站、筑大坝、修公路的考验中,他冲锋在前,让一个个民心工程得以建成。
从大城市到贫困山区,从县城到乡镇,从集镇到边远山寨,奉献铺就了张富清的人生底色。在部队,他保家卫国,于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在地方,他扎根贫困山区30多年,无论工作岗位、职务、时代环境如何改变,每到一地,都以极大热忱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极少考虑一己得失。
凭着执着,张富清闯过了许多难以逾越的关隘。在永丰战斗中,他只身炸毁两座碉堡,身受重伤,却超越极限,孤身一人坚守阵地,数次打退敌人反扑,坚持到大部队攻进城。1955年,他携妻扎根来凤县,同他一起来的人都申请离开了,但他坚持在来凤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在三胡区工作时,明知从外省引进人才难度极大,但硬是派人“三顾茅庐”,从湖南永顺引进了技术工匠杨圣。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1948年,张富清参军4个月后便入了党,他多次说:“那时,只有对党忠诚、打仗勇敢、不怕牺牲的人才能入党。”离休后,他经常阅读党报党刊,学习党的理论,每天雷打不动收看新闻,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怎么能说‘听党话、跟党走’?”“我虽然离休了,但‘心中有党’是对一名共产党员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张富清先后分管过县城的粮油供应、三胡区供销社和卯洞公社供销社、船厂、桐油经销等,每个岗位都是“肥缺”,可几十年下来,他纤尘不染。离休后,一套老式职工宿舍,他一住就是30多年,用了30多年的一张简易书桌、粘满胶带的一本字典、补了又补的搪瓷缸,无不倾诉着老人生活的简单朴实。
“公费也是国家的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迎难而上,为党和国家而战的突击队员本色,张富清保持了一辈子。
88岁那年,张富清因左膝盖脓肿,多地治疗不见好转,只得截去左腿。手术后,家人都以为张富清会一直坐在轮椅上,但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张富清说:“我要发扬保持突击队员的精神,我要站起来。”
一步步练习,一次次受伤。术后伤口刚愈合,张富清就忍痛下床锻炼。他用一条独腿做支撑,沿着病床移动,后来慢慢扶着墙壁,练习走路。每一趟下来,汗水把衣服浸透。有时走不好把自己弄伤,家里墙上还有他受伤留下的血迹……
拼命练习一年,在近90岁的年纪,张富清又一次站了起来。在助步器铁杆上,张富清架了一根三指宽的木板,用木板固定残腿,用另一只脚支撑走路。张富清当年战斗的英雄部队官兵专程到来凤探望他时,面对军装上的军徽,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缓缓举起右手,庄严地行上军礼。
简朴生活,不给党、国家、军队添任何麻烦,张富清践行了一辈子。
94岁那年,因患白内障,张富清需要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按规定,张富清的医疗费用可以在离休单位全额报销。
结合病人和家属的实际情况,医生在手术前征求张富清和家人对人工晶体的意见:“人工晶体有很多档次的,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您选用7000元到15000元左右的,当然,也还有更好的……”
“那就7000元的!”还没等医生说完,张富清就选定了。
手术前几天,张富清在与同病房一名农民病友聊天,得知对方选的人工晶体竟是3000多元价位的。张富清立即去找医生,坚决要求给自己换成3000元的。
“他是自费,所以选便宜的,您是公费,可以考虑7000多元的。”医生劝他。
“公费也是国家的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张富清态度坚决。
困难面前,坚毅如铁;荣誉之下,初心不变。两次手术,两次选择,让人看到了一位老英雄的质朴本色。
馒头、油茶汤、清水面、青菜,是老两口吃习惯了的,剩下的第二顿接着吃,绝不浪费;来凤县建行宿舍楼2楼,是老两口住了几十年的家,窗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浇花就用矿泉水瓶自制的喷壶……
“小时候家庭条件差,生活过得艰苦倒不用说,现在条件好转了,节俭也丝毫未减。”张健全说,父亲有一种非常朴实的知足和感恩心态,他就是用这种心态来回报社会、回报党的恩情,而不去贪图个人的名利和生活上的享受。
“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没有什么要求了。”在张富清眼里,要比就和困难群众比,和牺牲的战友比,一比,就觉得很幸福。
“党有指示,我就能坚决地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军功章、立功证书、彭德怀直接签发给个人的《报功书》……张富清老人压在箱底的这些“绝版”文物,反映了西北解放过程的艰苦卓绝,极其珍贵,国家博物馆希望能征集收藏。为此,他们联系到张富清的家人。家人问张富清是否舍得,他笑着说:“当年国家需要战士,我可以捐躯。现在国家需要文物,我怎么会舍不得几个牌牌和几张纸呢?”
名和利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要是党的任务、人民的需要,他还是那个可以随时挺身而出的“战士”。“我为党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党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只觉得,离党的要求,离我本人自己的想法,做的事情还远远不足。党有指示,我就能坚决地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张富清获得“共和国勋章”后说。
“在战争年代,每次战斗他都当先锋、当突击队员,难道他就真的不怕死吗?在和平建设时期,哪里艰苦他就往哪里去,难道他就真的不怕苦吗?”这是张富清的儿子张建国曾经的“不理解”。后来,父亲的一次次选择让他明白:“父亲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这都源于父亲对党的忠诚和感恩。”
一颗忠诚的心,是张富清用一生擦亮的金色奖章。从1948年8月在战场上火线入党那时起,在此后70多年的漫漫人生中,他始终带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把对党的无限忠诚融入血脉、刻在心上。
在来凤县喳西泰广场左侧,矗立着张富清先进事迹展馆。破旧的搪瓷缸、红色皮箱、旧算盘……一件件藏品诉说着一桩桩故事,展现着张富清的红色人生。
如今,来凤县的老百姓不仅家家户户都知道张富清,还知道县里有“张富清先锋队”,走街串巷为老百姓开展应急救援、关爱帮困、法治调解等志愿服务。截至目前,来凤县已组建张富清先锋队479支,覆盖来凤县8个乡镇196个村(社区),仅“云上来凤”平台注册志愿者就超过3万人,志愿服务时长达21万小时。
“在张富清精神的激励下,越来越多党员主动下沉社区网格张富清红色驿站。虽然我们没有经历炮火硝烟,但为民服务的每一件细微小事,都是对老英雄初心的热血传承。”来凤县纪委监委派驻育红桥社区尖刀班班长罗祖铭说。
英雄已逝,音容宛在。富足于精神,清廉于物质,他的品格,一如他的名字。(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柴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