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6月18日)
王蒙徽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建成支点”实现历史性突破、“走在前列”迈出关键性步伐、“谱写新篇”取得标志性成果,完成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我们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隆重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成功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国际盛会,打赢了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防汛救灾等大仗硬仗,进一步增强了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一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和完善“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二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受到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三是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省党政机构改革和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圆满完成,人才兴鄂效能不断显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四是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大力建设清廉湖北,“四风”顽疾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全省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优化。
(二)全力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荆楚大地、统筹战疫全局,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临湖北指导疫情防控,为我们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强保证。一是打赢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扛起主战场责任,牢牢守住全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付出巨大牺牲,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为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重要贡献。我们永远铭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永远铭记举国上下的火线驰援和鼎力相助,永远铭记英雄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和非凡力量!二是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告诫,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完善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守住了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三是坚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医防协同、平战结合的疾控体系改革不断深化,以强化基层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以实际行动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必答题”。
(三)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到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一是加快推进疫后重振。推动党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落地见效,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经济总量跨越5万亿元新台阶,重返全国第7位。花湖机场建成校飞,天河机场扩容提质,沿江高铁顺利开工,三峡集团总部回迁武汉。二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万亿元左右。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三个过万”,“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省属国资国企改革重组,港口、机场资源深度整合,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迈稳第一步。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全面小康质量更高、成色更好。一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省5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荆楚篇章。二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500亿斤以上,重点农业产业链不断壮大。三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4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10892元、5534元。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日益壮大。四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效应对和处置经济金融、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领域风险,全力化解“疫后综合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五)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凝聚同心共进强大合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政协工作。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等工作全面加强。支持人民政协发挥职能优势,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二是做好统战、外事、群团等工作。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台工作持续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配合举办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等重大外事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三是深入推进法治湖北、平安湖北建设。坚持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协调推进,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平安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四是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双拥优良传统在抗击疫情、抗洪抢险中充分弘扬。
(六)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全社会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一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全媒体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成功举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疫专题展览,精心组织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等重大活动,以湖北形象展示中国之治,用湖北故事诠释中国担当。二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稳妥处置涉疫等突发舆情,意识形态阵地更加巩固。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增6个全国文明城市,张富清、黄旭华荣膺“共和国勋章”,张定宇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惠民活动广泛开展,武汉戏曲“大码头”加快振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加强,“湖北出品”佳作纷呈。“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展示湖北健康安全形象,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擦亮荆楚文旅品牌。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扛起生态大省政治责任,加快建设美丽湖北。一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双十”工程和“新双十”行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二是深化生态省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投入运营,碳市场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
同志们,五年砥砺奋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结果,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中央企事业单位、兄弟省区市“搭把手、拉一把”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六千一百万荆楚儿女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鄂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考察湖北,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为新时代湖北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提供坚强保证、注入强大力量。历经大战大考,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泰山压顶、风雨来袭时,习近平总书记是最可信赖的核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最可靠的主心骨,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殷殷嘱托是做好湖北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奋进新征程,只要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湖北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动,一丝不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就一定能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在疫情防控中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奋进新征程,只要我们坚守人民立场,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奋进新征程,只要我们坚持系统的观念、统筹的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就一定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五大关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推动高水平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奋进新征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促开放促创新,就一定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坚持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在大战大考中砥砺了作风、锤炼了本领、检验了能力。奋进新征程,只要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一定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制胜优势,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离党中央的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质效有待提升,四化同步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均衡性不强,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还需增强,科教人才优势发挥不够,营商环境仍需改善,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在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方面,小富即安的思想、甘居中游的意识比较明显,国际眼光和全球视野不够,市场观念、法治思维、群众意识还有欠缺,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干部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群众工作。在管党治党方面,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压力较大,少数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待增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湖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要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条主线,深刻认识湖北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形势任务。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目标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我们所处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特征更趋明显,“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审时度势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湖北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准确把握、主动推进。第一,安全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第二,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第三,经济循环畅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必须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第四,推动高水平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必须以高水平开放促深层次改革,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第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必须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以强县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要根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将国家所需、湖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有机结合起来,找准湖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
(三)准确把握湖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有利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发展战略路径的深刻调整,对我省是一次系统性、重塑性的战略机遇。从经济结构看,我省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以内需为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和产品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我们“船小好掉头”、转型成本低,具有结构性优势。从资源要素看,我省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科教资源丰富,产学研用链条较为完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既是制造业重地,又是中部粮仓;拥有绿电、页岩气等可持续发展能源保障,综合要素成本相对较低。从地理区位看,我省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是连接全国“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的中心结点;东联长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粤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我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立足中部腹地和战略纵深,能够形成辐射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市场规模。特别是历经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和疫后重振等大战大考,全省上下感恩奋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疫情防控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和良好环境。我省有基础、有条件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我们坚信,只要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就一定能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必须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
(一)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锚定科技强省目标,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产业创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创新上勇于突破,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二)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从四化同步的角度来谋划和推进城镇化,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国土空间布局的有序促进发展的有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空间发展布局相适应、相统一。
(三)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布局“双碳”发展新赛道,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强化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五)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坚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稳步推进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要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分区分类建立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因地制宜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推进“多规合一”,统筹四化同步发展。要建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做好经济、金融、社会稳定等各类风险的防范、化解、应对和处置工作,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是我们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在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是湖北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今后五年,要围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统筹衔接“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稳步推进,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制造强国高地、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二是四化同步取得新进展。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基础更加稳固。三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高效顺畅现代物流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四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上迈出坚实步伐。五是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发展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六是党的建设取得新进步。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管党治党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增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巩固发展。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四、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持统筹谋划、长短结合,系统协同、重点突破,着力推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
(一)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决守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我们要从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的高度,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
一是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治荆楚必先治水。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强化省级统筹,将全省划分为长江、汉江、清江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确定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科学谋划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加强江河湖库堤防建设,优化调整蓄滞洪区布局,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等短板,守住水安全底线。强化治山理水,以神农架、大别山、幕阜山以及大洪山等为重点,严格保护流域水源地,加强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的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共抓长江大保护,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统筹水安全设施建设与农业灌溉水利建设,统筹水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统筹水环境保护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二是坚决守住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三是坚决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加强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推进自主可控技术攻关和储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完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强化政府债务预算和限额管理,规范举债融资行为,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增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储备能力,稳步推进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提高绿电使用比例。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四是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反弹。紧盯重点行业领域,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最大限度把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北。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人才、产业等比较优势,着力解决一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中的重大“卡脖子”问题,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和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襄阳、宜昌等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聚焦智能网联、光电、芯片、北斗等产业领域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围绕氢能、储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等未来领域,组织攻关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争创国家实验室或在鄂基地,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高水平建设汉江实验室、光谷实验室和东湖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体系化、任务型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发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发挥三峡集团、中国信科集团等央企的主力军作用,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重点建设存储器、航天、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生物医药等五大国家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高科技优势产业集群。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深入推进科技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营造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良好创新生态!
二是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发挥湖北汽车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抢抓世界汽车产业向中国集聚、国家汽车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发挥东风公司、上汽通用、小鹏汽车、吉利路特斯等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持续做强我省汽车产业优势,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性汽车数据、交易、检测、后市场等服务平台,推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武汉基地建设。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工程,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建筑、纺织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产业链领航企业。
三是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构建数字化平台体系,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大力发展城市信息模型等基础平台,建好用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超算武汉中心。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等数字经济前沿领域,建立以头部企业为引擎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和产业数字化先导区。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加快普及数字化,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拓展数字化应用,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能建造,加快武汉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打造良好数字生态。
四是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发挥农业大省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种业发展水平,建设“武汉·中国种都”。夯实水稻、水产、油菜、生猪、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供给安全、价格稳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现代农业要素保障和平台支撑,推动农村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高效配置,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载体建设,持续做大做强“荆楚粮油”等湖北农产品品牌。
五是建设全国现代服务业基地。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高端商务、人力资源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全产业链区域服务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扩大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建设武汉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打造沿长江、汉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三)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强化要素资源整合创新和配置能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生产节点、流通节点、消费节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围绕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重点领域,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完善功能,适度超前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推动传统消费扩容提质、新型消费加快成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汽车等大宗消费,推进消费市场下沉,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统筹推进全省多层级消费中心梯次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骨干网,推进“一主两翼”交通结构由“Y”型升级为“△”型,加快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四网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建设,重点建设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襄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荆门—宜昌段,形成省域高铁内环线;加快启动荆州—岳阳高铁建设,构建江汉平原高铁大环线;加快启动福银高铁武汉—九江段建设,提升武汉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启动沿江高铁宜昌—涪陵段,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系与协作。完善“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络,推进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改造。努力建设武汉国家级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提升通往阿拉山口和北部湾的对外通道功能。积极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重点工程,统筹长江、汉江港口功能,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统筹全省支线机场和通用航空建设。提升铁、水、公、空、管、邮等通道承载能力和运输效率,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
三是打造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实施高质量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经济便捷、智能绿色、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统筹物流枢纽与仓储建设,加大大型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社区物流配送站等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一体化物流体系。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引进一批集储运贸一体化、第三方物流、货运平台等优势企业,与我省的公路、港口、机场、铁路等企业深度合作,将资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大供应链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建设统一的数字化物流信息系统。加快进出口贸易服务数字化转型,构筑通关、市场信息、海外仓、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跨境电商平台,推进内外贸衔接联通、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大市场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宗商品战略中转基地、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平台、综合性商品交易中心,依托“中碳登”建设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完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机制,推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三大都市圈。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支持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随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支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二是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落实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推动产业科创协同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保联治,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合作,加强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布局。
三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城市体检评估为手段,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路径,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线、提升品质、提高效能、转变方式,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协调山、水、城关系,优化城市空间、用地、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开展城市生态修复,促进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改造,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划定并严守城市规模、密度、强度、特色风貌、安全韧性等底线,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管理。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建设改造和既有建筑改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慧城管建设,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五)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域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县城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要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强县工程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核心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加强县城建设。提高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特别是提升县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快达到当地城市的平均水准。推动平台、资源、服务下沉,强化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优化县城开发建设方式,彰显县城及乡村自然、产业和文化特色,严格控制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建设适合县城特点的小型化、分散式基础设施,推动组团式综合开发。
二是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以农业为基础和资源,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深入合作,建立紧密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发挥供销社、农村金融机构等作用,健全农产品流通、农资供应、农技服务等惠农便农服务体系,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服务,完善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实现“农民保收、城市保供”。
三是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健全服务“三农”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推动市县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平台向镇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引导更多资源、资金、人才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建设完整乡村社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基层服务群众的条件、能力和水平。从人居环境改善、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项目招投标、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以奖代补”等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一是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做实“一个窗口”,整治“体外循环”“隐形审批”,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发展和规范市场化社会化中介服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狠抓政策落实,打通助企惠民、纾困解难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向创新链关键环节、产业链核心节点和价值链高端领域集中,强化打造全省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的基础支撑功能、构建现代产业集群的战略引领功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动功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增总量、扩规模、提质效。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充分发挥国资产业母基金和创业母基金引领撬动作用,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深入推进财税、投融资、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改革,加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推动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
三是坚持内引外联、双向开放。推进制度型开放,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高质量建设湖北自贸区升级版,推动与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临空区和各类口岸等联动发展。精准开展招商引资,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做实做优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华创会、楚商大会、世界500强对话湖北、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汉交会等开放平台,加强与欧洲、东盟和港澳台等地区经贸合作,高标准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等外资集聚园区。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培育引进一批外贸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有序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稳定传统市场份额,提高新兴市场比重。
(七)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革命文化富集地,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着力构筑精神高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谱系,保护利用好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选树宣传、关爱礼遇道德模范、荆楚楷模、湖北好人,积极营造崇德向善社会风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拓展全国文明城市矩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增效,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优质高效均衡发展。
二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强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深化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打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展现荆风楚韵的文化地标、文化现象、文化产品。立足湖北厚重的历史文化、卓绝的革命斗争、火热的改革实践,推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时代气象、荆楚风格的文艺精品。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湖北革命军事馆等主题场馆,提升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等影响力。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等文化资源,强化创新引领、创意驱动,差异化品牌化培育特色产业板块。强化科技赋能,加快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新兴业态上水平、提档次、成规模。积极稳妥推进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更好守阵地、出佳作、育人才。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有序竞争、蓬勃生长。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特色街区、主题公园、精品线路,提升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影响力,做强“灵秀湖北”文旅品牌,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实际需求做起,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做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注重就业政策、服务、培训、权益保障协同,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转移支付等再次分配的精准调节力度。发展慈善等公益事业,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融通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扎实推进健康湖北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分布。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步伐。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支持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等配套政策,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
三是兜实兜牢民生底线。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对困难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帮扶救助。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九)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一是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湖北。一体推进法治湖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宪法学习宣传,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完善立法工作格局,提高立法质效,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司法领域改革,加强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提升司法质效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开展全民普法,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三是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健全维护政治安全的体制机制,提高维护政治安全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治网管网能力建设,守好宣传文化、高校、民族宗教等重点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有效、妥善处置各类风险隐患,严防向政治安全领域渗透传导。
四是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认真落实党管武装根本原则和制度,全力开创与湖北战略地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备战打仗要求相吻合的工作局面。认真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加强新型民兵力量建设,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提高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水平,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捍卫“两个确立”。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群众的工作体系,推动全省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抓好学习培训、宣传宣讲和理论阐释。坚持不懈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三)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等工作体系,深入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打造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强化正确用人导向,让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得发展。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抓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使用,做好老干部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完善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城市、国企、机关、高校、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组织建设,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推动全省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培养能够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建强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抓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生动实践。
(五)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切实在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发现矛盾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关系。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六)永葆自我革命精神,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推进监督融入治理,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深化政治巡视巡察,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化拓展清廉湖北建设,让清廉守正、担当实干之风充盈荆楚大地。
同志们!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是我们立足全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大工作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勇往直前、勇争一流的闯劲,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劈波斩浪、勇毅前行;要保持实事求是、实干笃行的拼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树牢正确政绩观,把握精准要义,知责担责、埋头苦干,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要保持百尺竿头、百战不怠的韧劲,增强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我们这一棒!
同志们!回望千年荆楚历史,湖北的昨天灿若星辰;放眼十八万平方公里荆楚大地,湖北的今天生机盎然;根植六千一百万荆楚人民,湖北的明天充满希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Y2MDkzOQ==&mid=2650919334&idx=1&sn=2276b375a3dcdb906006b45c655fa739&chksm=8baf03c2bcd88ad426bdeda2516db4c10ff31eaeefefc0700d5e320553f7509f9346daef3054&mpshare=1&scene=23&srcid=0624vMbK3mVU2GV50FL3df6I&sharer_sharetime=1656051725878&sharer_shareid=b9ea8abc392b2b595aab53b89a38dbf3#rd